當前位置:大學路 > 高考復習 >高考物理 >正文

2019全國高考物理考試大綱解讀

更新:2021年11月06日 05:53 大學路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和人生,很多同學一開始就有明確的目標,想要學習一門自己喜歡的技術。隨著國家多中等職業(yè)學校招商力度的加強,更多的學生也選擇了報考中職中專學校。但是還有不少家長和學生對中職中專的相關信息知之甚少。有這各種各樣的疑問,其中2019全國高考物理考試大綱解讀就是大家比較想了解的一個問題,今天,大學路小編為大家?guī)砹?019全國高考物理考試大綱解讀,希望能幫助到廣大考生和家長,一起來看看吧!2019全國高考物理考試大綱解讀

12月15日,山東省教育招生考試院公布《2019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大綱》(以下簡稱《考試大綱》)。按照以往經(jīng)驗,《考試大綱》是高考命題的規(guī)范性文件和標準,是考試評價、復習備考的依據(jù)。那即將參加2019年高考的山東考生該如何規(guī)劃接下來的復習與沖刺呢?下面,聽聽山東省實驗中學名師對《考試大綱》的權威解讀。

物理:2019高考理綜物理考綱的解讀

解讀人:山東省實驗中學高三物理備課組長張頌

2019的全國卷理綜物理的考試大綱與2019年考試大綱相比較,從考試目標到考試范圍上看沒有任何的改動和變化,其最大的特點就是穩(wěn)定。這也是在全國卷經(jīng)歷了兩年的調整后對穩(wěn)定要求的回歸。所以在試題的結構上基本保持現(xiàn)有格局不變,即8個選擇、2個實驗題(其中力學實驗1個、電學實驗1個)、計算題2個、選考題二選一。在備考的過程中更應該加強考試總綱中描述的對學生下列幾個能力的考查:應用數(shù)學處理物理問題的能力(特別是利用幾何圖形、函數(shù)圖像進行表達、分析的能力);分析綜合能力,能夠把一個復雜問題分解為若干個較簡單的問題,找出他們之間的聯(lián)系,運用物理知識綜合解決所遇到的問題的能力;能夠運用已學過的物理理論、實驗方法和實驗儀器去處理問題,包括簡單的設計性試驗能力。

對2019年復習備考建議

1、研究全國卷,把準全國試卷的脈搏

山東考生要想在理綜考試中能夠取得理想的成績,需要我們認真研究考試的功能和作用,領會新課程標準的精神,準確定位備考方向,有計劃分階段地培養(yǎng)學生處理問題的各種能力,以盡快適應全國卷新穎、靈活緊密聯(lián)系實際和生活的特點。特別注意一些社會熱點問題和高中知識點的對接問題,例如動量是物理學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動量守恒定律是與能量守恒定律同等重要的基本物理規(guī)律,在宏觀、宇觀、微觀世界都成立。動量的概念起源于力學,但貫穿熱學、電磁學、光學、近代物理等領域。對動量的學習,不僅有利于理解力學現(xiàn)象、掌握力學規(guī)律,而且有利于深入理解其他內容。比如,動量的學習有利于理解氣體壓強的微觀解釋、光子動量的概念等。所以對動量的復習,要注意動量觀點解決解決實際的問題,例如,理解火箭發(fā)射的基本原理等。

2、回歸課本夯實基礎

依據(jù)教材,立足教材。夯實基礎,在概念和規(guī)律上投入主要精力,不要放棄課本,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一些題目的背景材料來自教材上的“小發(fā)明”“小*”“小實驗”。

3、正確處理習題訓練與能力提高的關系

高考對學生能力的考查是不容置疑的,但能力的培養(yǎng)不能靠題海戰(zhàn)術。備考中習題的訓練盡管占據(jù)著及其重要的位置,但絕不能“重結論、輕過程;重計算、輕分析,重定量、輕定性”。

習題訓練要做到:

(1)以近幾年新課標的高考題為主,以中等難度題為主。加強變式訓練,注意一題多變、一題多解、一法多用、多題歸一。培養(yǎng)學生多角度、全方位、深層次地去思考問題,增強應變能力。

(2)規(guī)范化做題。規(guī)范化包括學科用語、解題格式、計量單位、實驗操作等的規(guī)范化。

(3)及時改錯。對平時訓練過程中出現(xiàn)的錯誤要及時進行錯因分析,減少錯誤在頭腦里存留的時間,避免重復出錯。

(4)提高審題能力。審題的目的是提取題目中的有效信息,它包括對關鍵詞語的理解、隱含條件的挖掘、干擾因素的排除等;從而建立起所熟知的物理模型。

總之,在高三復習備考中要重視基礎、突出關鍵,關注熱點,這樣能夠使我們在備考中做到有的放矢,高效備考。

以上就是大學路整理的2019全國高考物理考試大綱解讀相關內容,想要了解更多中職中專學校信息,敬請查閱大學路。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來自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lián)系刪除。
與“2019全國高考物理考試大綱解讀”相關推薦
聯(lián)系我們 - 課程中心
  魯ICP備18049789號-7

2020大學路版權所有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

警告: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